MEDICAL PROFESSIONAL
医疗专业人士
携手医疗专业人士,探索行业前沿
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指南(2019)
October 13,2021

制定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9年12月第23卷第6期

内容解读:心源性栓塞造成的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14%~30%,且病情更严重,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防治方式较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所致卒中有很大不同.心源性卒中多存在明确的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其中由心房颤动(房颤)所致者占绝大多数.大多数心源性卒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措施予以预防.目前对心源性卒中的防治存在认识不足、治疗不规范等问题.为更好指导临床做好心源性卒中的防治工作,在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预防办公室的倡导下制订此指南.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 发病率为1%。2%¨o‘11I。根据2004年发表的中国数据,我国30~85岁居民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绝大多数房颤属于非瓣膜病房颤。在瓣膜病中,二尖瓣狭窄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最高,约占40%。其次为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在发展中国家,房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仍较为常见。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发生率约5%,是无房颤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房颤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患者的17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1|。发生卒中的风险在不同的房颤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中是类似的。 房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在不明原因的卒中患者中应注意心电监测以明确是否存在房颤。

研究数据表明房颤患者在相同的栓塞风险评分下,亚洲人群发生卒中风险高于非亚洲人群。虽然已有确凿研究证据表明,血栓栓塞事件风险高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应用抗凝治疗。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INR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2.0)。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增加出血风险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s)在房颤卒中及体循环栓塞预防上以疗效不劣于或优于华法林、大出血及颅内出血更少为特点,已经在我国开始应用,且应用比例逐渐增加。近年来,随着对心源性卒中预防认识的提高,以及有了更加安全、便捷的药物选择,抗凝治疗现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仍然有很大改善空间。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的开展,也有望提供更多的选择。

左心耳是房颤血栓栓塞的主要来源,90%~100%的非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血栓可能来源于左心耳,左心耳封闭理论上是预防房颤患者栓塞并发症的有效途径之一。

 

链接:http://zhxlscxzz.yiigle.com/CN113859201903/index.htm?tplReset=qikan

XML 地图